【主题征文】张玉美:笔底春风——我的民进履职路
作 者:石家庄民进 时间:2025-07-29 15:17:50
加入民进的那个秋天,我握着入会通知书的手微微发汗。彼时我从未想过,这张红色的入会通知书会成为一叶扁舟,载着我驶向更广阔的教育江河。
初执笔:灯光下的启蒙
入会后第一周,我刚好奔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参加博士访学交流活动。临行前,裕华支部魏主任特意交代我:“出去多看社区教育,回来咱们写点实在的。”这句话让我惊异许久,是啊对于人民生活发展而言高深的理论远不如实在的经验,那盏白炽灯下,我第一次懂得社情民意信息不是空中楼阁。
终于跋山涉水来到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之余我谨遵主任的嘱托,到学校周边去走访,社区中心的场景令我震撼:公共长椅上银发长者教孩子制作中国的传统风筝,社区的图书馆挤满了各族裔全年龄的人,楼下的足球场上演着异常激烈的球赛,旁边的大广场上播放着经典影片。这样的场景让我记忆深刻,回国后,我撰写了首份关于社区教育职能服务的提议。魏主任在电话中一行一行的教我修改,用红色标出数据栏,批注写下:“社区数量要精确,要到官方数据库中查询。”原来写社情民意信息像我写博士论文一样严谨、严肃,我连忙遵循主任的建议,到国家的各官方数据库中对比查询。之后的每一稿中红色的标注越来越少,魏主任的笑越来越多,终于我完成了入会后的第一篇社情民意信息。当最终稿打印出来时,窗外的阳光正穿过梧桐树叶的缝隙。
见民生:步履间的滋养
真正理解“参政为民”四字的分量,是在修改《关于推进滹沱河片区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的建议》时。朱副主任翻着河北省关于滹沱河发展的文件和新闻逐条对照:“你看,经济发展与当今发展困境的交叉点,要像给学生批改作文那样找到问题的根本。”她蹭满红色的笔油痕迹的手指着文稿,一字一句地带我厘清每个发展建议后的责任主体。这份还未获采纳的建议书第一稿,扉页上至今留着她的批注:“问题意识佳,措施的可实施性待加强。”
河北民进骨干成员“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专题培训中,当老师讲解《如何撰写社情民意信息》时,我眼前浮现的正是这些灯火通明的办公室,这些条分缕析的建议,以及这些“改的真不错”的鼓励。那些被前辈们反复推敲的字句,原来早已把“问题精准、建议可行、文字精炼”的三要素,刻进我的履职基因。
躬耕行:沃土中的共生
我的教育实践始终是履职的源头活水。在六年级家长会上,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焦虑声,催生了《关于优化小初衔接教育的建议》。我借鉴上次的教训,致力于“问题精准、建议可行、文字精炼”的三要素,靠着自己博士学习的研究方法,加紧时间设计三维调研:从学生处收集毕业心愿卡,访谈中小学教师,梳理京津沪等教育发达地区的衔接方案,了解新加坡的小学的职业生涯初课程,后经过使用质性研究方法的研究分析,不断推敲、精雕细琢,终于形成了那篇令我骄傲的社情民意信息。
这份建议虽刚刚提交还未获采纳,但提炼的思考却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民进如桥,让教师的微光汇入星河;履职如犁,深耕教育的田野。”我把这些成长的痕迹写入了《我与时代共成长》的故事中,继续在田野中写下新的诗篇。当我看着学生用提案改善校园设施,当我的研究助力教师成长,便更深切地懂得——所谓薪火相传,正是将前辈点燃的灯火,传递给奔跑的新生代。
沐春风:八十载回响
一天我突然接到民进市委的电话,“张老师,您写的《我与时代共成长》获奖了!”那时我正批改着六年级学生的作文本,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指尖的红色墨迹未干,心底却悄然绽开一朵花——那一刻,我懂得了民进前辈们所说的“教育者的笔也是时代的刻刀”。
值此民进八十华诞,抚看抽屉里五份提案草稿——从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到社区教育再到学段衔接,从滹沱河发展到幼儿园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每份都浸润着组织的滋养。最珍贵的不是红头文件的批示,而是区委灯光下的那些身影:魏主任用戒尺般的严谨培育我的履职素养,朱副主任以园丁的耐心教我从发展实况中找到问题。这些温暖记忆,恰如蔡达峰主席所言,正是“蕴藏在奋斗历程中”的财富。
初入民进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与教育学博士生,日常被教案设计、课堂观察、论文数据填满,我尚不能将这重身份与讲台生涯相融。如今站在讲台上,我常对学生说:“好文章要既有血肉又有筋骨。”这何尝不是民进教给我的履职真谛?笔锋落处,终成春风。那些未采纳的提案,恰似深埋的种子;那些彻夜的修改,正是破土的裂响。在建设教育强国的长卷上,我以教师之心为墨,学者之思为锋,会员之责为砚,继续书写这三重身份的交响——因为民进早已教会我:最动人的提案,永远写在时代与民生的交汇处,我愿以教育者的赤诚,与民进共写下一个春天的故事,笔锋所向,春风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