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进2025年会史工作主题年>>学习资料

马叙伦:勇往直前的民主斗士

作 者:石家庄民进    时间:2025-04-22 10:55:27

1994年2月,邮电部发行了一组《爱国民主人士》纪念邮票,表达对爱国民主人士的永久纪念。其中,第3枚邮票是一位老者:长髯飘胸,双唇紧闭,眼镜下的双目炯炯有神。邮票上的人,就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界、教育界的知名民主人士马叙伦。

奔走呼号 “挽蔡”护校


  1885年,马叙伦出生于杭州的一个书香世家。戊戌变法后,他受西欧进步思想影响,萌生并坚定了“打倒清政权建立民主国家”的信念。


  为将这一信念付诸实践,马叙伦创办《国粹学报》,担任《浙江日报》等多个知名报刊主笔,先后加入南社、同盟会等进步团体,参与爱国护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时,他在杭州筹办民团,响应起义。1915年,马叙伦任教于北京大学和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先是发表讨袁檄文,继而辞去北大和医专的教职离京南下,以示抗议。此举一时轰动京沪,他也因此被誉为“挂冠教授”。


  马叙伦和蔡元培同为浙江人,相识甚早,在上海共同为革命理想奔走时,蔡元培对马叙伦很赏识,马叙伦对蔡元培也很佩服。1916年12月,北大校长胡仁源辞职,马叙伦就和时任北京医专校长的好友汤尔和商量,向教育总长范源廉建议,电邀正在法国的蔡元培回国执掌北大。范源廉深表赞同,即请总统黎元洪发出任命。次年1月,蔡元培正式出任北大校长,北大由此翻开新的一页。这年春天,马叙伦应蔡元培邀请,重回北大任教。此后的岁月里,他与蔡元培相知相助,积极推行教育改革。


  正当马叙伦沉浸于教学和著述时,五四运动爆发,32名爱国青年学生被北洋军阀政府逮捕,事态严峻。为营救被捕学生,蔡元培与学界同人奔走抗争,严厉谴责北洋军阀政府的所作所为,义正词严进行交涉。经过努力,被捕学生终于获释。然而,蔡元培却主动提出辞职,以此表示不愿与北洋军阀政府合作的态度。5月9日晨,他留下一封辞职信,悄然出京。


  校长辞职离校的消息,在北大掀起轩然大波。当晚,为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和挽留蔡元培,北大教职员召开全体会议,成立教职员会,推选马叙伦为书记。大家还一致推选马叙伦、李大钊、沈士远等8位教授为代表,赴教育部要求挽留蔡元培。第二天,马叙伦等人代表北大教职员到北洋政府教育部请愿,表示如蔡元培不留任,即“一致总辞职”。北洋军阀政府对此消极敷衍,北大师生要求校长归来的呼声越来越高。5月13日,马叙伦等代表再度前往总统府请愿。


  5月6日,北大发起成立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会联合会(简称教联),推选马叙伦任书记。他倾注大量精力,出席各种会议,发表演说,撰写文章,宣传反帝爱国的主张。马叙伦所在的北大教职员会与教联,成为北京学生运动的有力后盾和“挽蔡”斗争的重要力量。


  为了声援五四爱国运动,抗议北洋军阀政府对挽留蔡元培的敷衍塞责,北京各校学生纷纷罢课,半个月后,全国多个城市罢工、罢市,形成运动新高潮。6月3日,北京多所大学的学生罢课,自行分组走上街头游行、演讲。北洋军阀政府继续强力镇压,逮捕大批学生。得知被监禁的学生们食不果腹,马叙伦代表教联前往探望,他来到关押学生的“临时监狱”,在军警监视之下,用文言文进行演讲,婉转传递外界信息,安慰鼓励被捕学生。此后,马叙伦率领教联代表,多次去教育部交涉。


  几天后,北洋军阀政府迫于社会压力,将学生全部释放。大家高呼着“学界万岁”“北京大学万岁”等口号重返校园。经过爱国师生的艰苦努力,6月26日,北洋军阀政府致电蔡元培,不接受他辞去北大校长职务。随后,派出教育部代表会同教联代表、北大教职员代表等,南下杭州劝蔡元培回校,表明挽留诚意。持续数月的“挽蔡”斗争,以此宣告胜利。


  蔡元培虽然同意留任北大校长,但以胃病未愈为由,没有立即返校,而是委托蒋梦麟代理校长。马叙伦责无旁贷,积极协助蒋梦麟主持校务,在此期间,深得师生的拥护。同年9月,蔡元培在病愈返京前写给马叙伦的信里,盛赞他辛勤奔走与付出,“五四以后,承公苦心维持,北大得以保存,众口同声,弟闻之不胜钦佩”。


舍生取义 领导索薪


  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期间,军阀割据、连年战争,财政紧张,常常拖欠教育经费和教职员薪金,导致大中小学的教职员经常发起索薪运动。


  1921年,马叙伦受北京教育界推举,成为北京小学以上各校教职员会联合会主席,还担任国立8校教职员会联合会的主席和索薪代表。2月,各校教职员工已有两个月领不到工资,连粗茶淡饭都难以维持,有的为生计所迫靠拉人力车谋生,有的甚至靠典当、借债等方法勉强维持生计。无奈之下,教师们向北洋军阀政府发起请愿,得到的却是敷衍搪塞。到了3月,各校教职员忍无可忍,只好联合罢教,马叙伦等五十几位索薪代表发表宣言:“我们再不能忍了!所以我们只好宣告停止职务,与政府作最后谈判。我们所痛心的,是耽误了青年学生最宝贵的光阴。但这个责任,应该由政府去负。”


  情势危急,北洋军阀政府仍熟视无睹。4月12日,国立8校学生举行大规模游行请愿,要求政府迅速发清欠薪。见此情形,政府只好在5月拨发了4月的薪金,但对之前的欠薪仍拖延不发。广大教职员长久积压的不满和愤怒终于爆发了。在马叙伦、李大钊的领导下,北大等国立8校教职员再次进行索薪斗争,并提出教育基金和教育经费独立的诉求。


  6月2日,学生代表20余人赴国务院请愿,求见国务总理,不料总理不但拒不露面,反而将学生们禁闭院内。3日,国立8校教职员和校长全部出动游行,冒雨涌向新华门总统府请愿。由于遭到卫兵阻拦,只能暂时退回教育部集合。马叙伦发表演说,慷慨陈词,动员大家积极参加索薪斗争,师生们又振奋起来,再次整队出发。


  马叙伦走在请愿队伍的最前列。行进中,国立中小学的教职员们也相继自愿加入,请愿队伍滚雪球般愈发壮大,直至扩大到近万人。在教联代表及校长们的率领下,请愿师生队伍浩浩荡荡奔向总统府,提出发还积欠薪金的要求。当队伍行近总统府新华门时,武装卫兵粗暴拦阻,坚决不予通行。大家纷纷上前理论,让卫兵予以放行。卫兵异常蛮横,不但不许大家通行,还用枪托、刺刀等恫吓和殴打手无寸铁的师生。身先士卒的马叙伦最先遭到殴打,头部、腰部均受重伤。李大钊等数十位师生也惨遭毒打,造成令社会各界强烈愤慨的六三惨案。这一天,大雨倾盆,马路上血水交融,一派惨不忍睹的景象。


  目击这场惨案的北大代理校长蒋梦麟,曾这样描述:“马叙伦额头被打肿了一大块,鼻孔流血,对着宪兵大喊:‘你们只会打自己中国人,你们为什么不去打日本人?’”之后,马叙伦等10多名重伤者被抬入医院诊治。


  惨案发生后,北洋军阀政府竟然颠倒黑白,歪曲事实,以马叙伦、李大钊等“诋毁总统、打伤教育部代部长及总统卫兵”为由,向法院提出公诉,甚至虚构情节,通电各省制造舆论。在受伤教职员住院期间,还安排军警围守医院,不许入院探视,对马叙伦采取严密监视,不许他转院。马叙伦义愤填膺,从6月11日开始绝食抗议。接着,李大钊以《最悲痛要紧的一件事》为题发表文章,呼吁广大同人设法支持“断绝饮食,决心自杀”的马叙伦。与此同时,全国各界纷纷电斥北洋军阀政府的六三暴行。北洋军阀政府担心事态扩大,不得不撤退军警,并派人出面调停,同时也发放了部分欠薪,这次索薪斗争以胜利告终。马叙伦出院后,仍主持教联工作,1919年年底因病回杭州休养。


道义使然 援救陈李


  马叙伦与陈独秀、李大钊既是同事,又是好友。关键时刻,他对这两位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的好友、同事,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


  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捕,后经各界人士积极营救获释,一度暂住在北大教授刘文典(字叔雅)家中。当时,马叙伦在北京熟人众多,各方面消息灵通。1920年2月的一个冬夜,马叙伦刚吃过晚饭,忽然听到一个消息,当局要在当天晚上逮捕陈独秀。当时刘文典家离马叙伦住所有十五六里,当面通知根本来不及,情况异常紧急,刻不容缓。


  马叙伦急得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很快,他想到了北大教授沈士远,沈家与刘家距离较近。因此,马叙伦决定用电话通知,请沈教授帮忙传递消息。由于需要避开监视,电话拨通后,在对话中不能直接讲明情况,更不能提到陈独秀的名字。想到陈独秀曾任文科学长,马叙伦急中生智,说:“告前文科学长速离叔雅所。”这个重要的信息很快传给了陈独秀,使得他能够提前准备,迅速连夜躲避。当夜,军警出动抓人却扑了个空,有惊无险。第二天清晨,李大钊乔装一番后,赶着骡车,将陈独秀送出了北京,躲过了一次追捕。


  马叙伦不仅智救陈独秀,还成功救过李大钊。1924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马叙伦出任教育部次长。不久,段祺瑞任临时执政,马叙伦担任国务员,代理教育部部务。一天,教育部得到一份密件,其中说道:“共产党首领李寿长在各校活动,咨请教育部查明追捕。”“寿长”与李大钊的字“守常”谐音,这令马叙伦敏锐意识到,密件中所讲之人可能就是李大钊。于是,他冒着极大风险,把这份密件压下不办,并设法将消息传递出去,使李大钊幸免于难。


  1927年4月,身处浙江的马叙伦得知李大钊英勇就义的消息,心中悲痛万分。1931年回北平后,他才得以在李大钊遗像前洒泪致哀。他曾写下诗篇,深切怀念挚友:唯物史观论较新,李君物望冠人伦;纵教柴市成仁去,无限青年从理真。


  马叙伦终身践行“言行要利于社会,依己之所信而行,得祸也在所不计”。他为求真理,勇往直前,从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到创建民进、加入民盟,成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一直都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风雨同舟。新中国成立后,马叙伦任教育部首任部长。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70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