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调研报告范例之三:关于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作 者:admin 时间:2016-03-18 09:55:16
多年来,我市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贫困人口比2010年减少20余万人。但我市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很严峻,尤其西部山区贫困县普遍财力较弱,贫困人口集中,如灵寿县仍有120个贫困村、39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一、关于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低,增收困难。目前虽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贫困县部分贫困家庭子女高中高职就学仍有困难;部分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还不够科学,与市场需求联系还不紧密,学生就业不理想;农村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依然较低,特别是贫困地区贫困农民就业技能仍较低,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性调整的大环境下,脱贫致富愈显艰难,增收乏力。
(二)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较落后。山区村庄往往人口少、点多、面广,常常几户、十几户散居于十几里的山沟,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巨大。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较差,特别是交通、网络、通讯、给排水及农业生产等先天条件不足。县财力普遍较弱,除中央、省市直接投资项目外,很难挤出资金用于重大基础设施改善,部分中央、省下达项目的配套根本无法保障,使县域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发展支撑力弱,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脱贫攻坚的有力推进。
(三)扶贫的精准度还不够。扶贫工作以前多以乡村为基础单位,实施的一些扶贫项目是大水漫灌式的扶农,针对性不强;部分项目操作性不强,如移民扶贫,人均补助6000元,三四口家庭无力承担剩余的建房资金;个别扶贫项目效果还不明显,已不适应现在市场形势,效益不高,特别是目前剩余的贫困户多是扶贫工作的硬骨头,致贫情况千差万别,粗放式扶贫措施效果不明显,急需实施精准扶贫。
(四)针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扶持还不够。我市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山区,如灵寿县是我市的生态涵养区、屏障区,生态功能定位使项目引进、产业发展受到很大局限,而相应的扶持政策、补偿政策还不大,致使西部地区竞争乏力,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五)全社会精准扶贫合力还不够。贫困地区部分干部群众对精准扶贫有畏难情绪、等靠要思想,“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信心不足、措施不多;一些部门对帮扶村都能积极帮助跑项目、出资金,但对整体扶贫工作在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投放上还形不成合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扶贫工作的开展。
二、关于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一是根据市、县财力状况,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免费就学补助政策从义务教育阶段拓展到高中、高职阶段,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有一个职业能力的就业青年。二是实施校企联合办学。筛选我市有用工需求的规模企业和大中专院校、职业学校联合办学或委托培养,优先录用困难家庭子女。三是科学设置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使开设专业和当前市场需求相适应,确保学有所用。四是完善贫困地区的职业培训制度,增加相关培训经费,提高培训覆盖面,增强贫困农民的职业技能,创业信心。
(二)加强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一是对贫困地区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到市一级规划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当前首先应加快太行山高速公路建设进度,完善山区路网,打通山区致富路。二是加大对中心村镇建设支持力度,在推进中心村镇建设的同时,搬迁深山区小村和自然庄农户,集中解决贫困户住房、就业问题。三是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在贫困地区的财权、事权,相应增加市以上直接投资基础建设项目,减少贫困地区的财政支出压力。
(三)提高扶贫的精准度。一是精准识别。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五看”、“五不入”、“六优先”等政策,以公开透明的合理程序将真正的贫困户逐一识别出来,并详细摸底,以户为单位,建立信息真实、内容完善的台帐。二是因户施策。根据每个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逐户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帮扶措施。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保则保”的原则和“六个一批”的办法因地制宜、因人因户施策,制定具体帮扶措施。三是实施项目扶贫。除对孤老病残贫困人口实行兜底外,其他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尽可能以合作社吸收、土地或扶持资金入股的形式纳入扶贫项目。四是明确帮扶责任。将列入帮扶范围的所有贫困户按省、市、县、乡分级负责的原则,制定可核查的脱贫标准和完成时限,逐一明确具体的帮扶单位、帮扶人,使帮扶对人对户,责任明确。五是动态监控。乡村每季度对贫困户进行一次复核,对明显脱贫的户要及时申报出列;对因病因灾等生活低于贫困线的家庭要及时纳入帮扶范围,确保不遗漏一人一户。
(四)出台专门的扶持机制。一是在产业布局、招商引资等方面给予西部山区县倾斜。该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优势,在全市布局的绿色工业、总部后台服务、医疗卫生、休闲养老、高效农业、生态旅游等项目可侧重摆放西部山区贫困县,以产业的发展加快脱贫步伐。二是加大项目及资金支持力度。如我市今冬开始实施300万亩太行山生态绿化工程不仅增强了西部山区的生态涵养功能,更有力支持了贫困山区的脱贫进程。此后可进一步支持扩展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的精准产业扶贫项目,完善产业链条,增加产业效益。三是制定出台生态补偿机制。对西部生态涵养区给予相应的生态补偿金,用于生态的必要维护,同时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对处于生态核心区的农户进行生态搬迁,在解决贫困问题的同时最大限度维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四是给予必要的金融信贷、土地指标等政策支持。在有关政策制定上与当地的经济指标脱钩并给予倾斜,使贫困县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支撑。
(五)统筹规划,形成合力。要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市、县“十三五”规划,从总体上进行科学规划,配套相应政策,明确各级各部门扶贫工作任务。建立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将扶贫工作作为贫困县党政考核的主要内容。组建专门的工作组,定期不定期督查扶贫工作,确保执行政策不走样、扶贫工作透明化规范化。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活动,有效调动全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扶贫济困工作,使西部山区贫困县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