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未用>>建言献策

关于改善我市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议

作 者:admin    时间:2014-06-17 11:08:49

 

农村生态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污染也越发严重,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我市农村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环境“脏、乱、差”。大多数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生活垃圾和工业、生活污水、农业退水大部分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甚至回灌入井。

2、饮用水受到污染威胁。全市大部分河湖水体遭受不同程度污染,40%的水体环境质量属于劣Ⅴ类水质,而这些水体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3、工矿企业污染较为普遍。分散式、家庭作坊式企业数量多,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环境污染重。一些地区还存在无责任主体的历史遗留工矿企业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

4、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畜禽养殖业以散养和小规模养殖为主,畜禽粪便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理,极易滋生蚊蝇,诱发疾病。

5、农用化学物质及废弃物污染程度加大。未被利用的化肥、农药残留于土壤或直接进入空气和水环境中,残膜留存,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下降。

6、农村环境保护监管能力薄弱。基层县、乡(镇)环保机构、人员、经费紧张,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弱,执法设备和人员配备不足。

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议

1、综合治理农村生活污染。一是组织开展农村生活污染专项调查,编制村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逐步推进县域环保基础设施统一管理。二是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村庄生活污水综合治理。位于城市污水处理厂辐射范围内的村庄,生活污水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有条件的村镇,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居住分散、地形复杂的,进行分散处理;水源保护区周边的村庄,要加强生活污水处理后水质和排放去向监管。三是建立适宜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模式。在城郊结合部、交通便利的地区,推广采用“户分类、村收集、乡(镇)清运、县(市、区)处理”的模式;距离城市较远、农户居住分散或交通相对不便的地区,主要推广垃圾分类和综合利用模式。四是加强城乡垃圾收集处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乡镇垃圾中转设施、城镇或区域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设施,逐步淘汰不符合环保技术标准的农村生活垃圾焚烧炉。五是建设健全村庄保洁制度,配备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人员,保障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2、综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一是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禁养区内不得新建养殖场,已建立的要限期搬迁或关闭;限养区内要严格控制养殖场的规模和数量,强化污染治理要求;宜养区内新改扩建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制度,逐步整合小型养殖场,推广生态养殖、规模化养殖。二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鼓励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适度集中,统一对畜禽粪便及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收集处理。规模化养殖场要建设有机肥生产、沼气等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并落实排污申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等制度。三是优先选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BAT)》、《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972009)等推荐使用的技术。

3、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一是鼓励研发生产生物农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强化农药使用技术的规范管理。二是调整农膜使用结构,降低非降解常规农膜使用的面积。大力实施农作物秸秆还田,鼓励和扶持秸秆发电与加工利用;积极推广小型户用秸秆气化炉和大规模的秸秆气化示范工程。三是逐步建立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并在重点地区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定期评价制度;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发展有机农业,从源头上控制面源污染。

4、控制农村工矿企业污染恢复矿山生态。一是提高招商引资门槛,支持和鼓励发展无污染(轻污染)、能耗低、水耗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的新型企业,以及高技术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结合结构转型和产业优化升级,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农村现有工业企业向工业区集中,确保新上项目全部进入工业集中区。三是加大农村工业技术改造力度,整治或关停“未批先建”的重污染小企业和家庭作坊,加强农村地区工业废物收集和处理。四是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污染治理不达标的采矿、采石、烧石灰企业。对矿山开采遗留的废弃地,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进行生态恢复治理。

5、加强我市农村生态环境示范建设。一是加强农村地区绿化及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对重点河道清淤疏浚,将部分城镇中水和矿井疏干水等作为景观用水,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二是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做好水土流失生态修复试点和水土保持示范项目;实施国家重点造林工程,强化封禁措施,保护森林资源。三是切实保护好农村地区的天然湿地、自然保护区,强化对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加强对外来有害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